塑膠射出基本知識分享

(一)塑膠射出專用名詞介紹:

成品:零件。

流道:材料射出產品時通過的道路。

澆口:也稱入澆口,指流道與產品接觸的面。

PL面:分模面

CAV數:模具穴數

模具:射出成品設置的道具,分公模、母模,亦可稱為可動側、固定側。

毛邊:材料從模具的PL面或入子的嵌合間隙流出形成的。

銀條:順著材料的流動方向在零件表面的不固定位置產生的銀白色條紋。

色澤:零件表面色澤不同或零件肉厚差別大的顏色。

未飽模:產品尚未完全充填飽滿100%。

油污:零件附著的油類,輕微的擦拭後能消除。

傷痕:包括刮傷、擦傷、拉傷等,是零件經過在搬運過程中造成或因模具關係等所產生的不良現象。

凹陷:零件在完全充填後,但還未飽滿100%,表面上所產生的凹陷。

結合線:材料流動經分歧後再接合所產生的表面細線痕。

變形量:在同一平面或弧度,曲線中的翹曲正值與負值的差。

氣泡:透明零件較可看出,內部所產生的空氣層。

面精度:指高亮度或透明零件表面凹凸不平現象。目視對著日光燈看或平行用日光燈反射著看。

流痕:零件表面發生環狀或波浪狀、流動花紋(射出慢)噴痕。

二次料:又稱再生料,指原料已生產過經再粉碎或抽取的材料。

頂痕:即頂出痕,指零件在模具內以頂針頂出使物品脫離模具時的頂出痕跡。

頂白:即頂出白痕,指頂出時零件強制離形造成的痕跡,此痕跡存於零件的外觀面。

年月章:成品生產日期。

燒焦:零件上留下黑色的燒焦痕(熱氣經過壓縮後分解)。

浮纖:材料的玻璃維浮出成品表面(玻璃纖維GF)。

 

(二)成形不良的分類

充填不足、凹陷、黃化、黑絲紋、霧面、銀絲紋、流痕、熔合痕、異物

色澤不均、顏色不均、污點、刮痕、透明度不足、毛邊、尺寸不良、翹曲、變形

 

(三)引起成形不良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1) 充填不足

這是成形品的一部分缺少的現象,是成形不良的代表例。

充填不足是熔融塑膠流不到成形品的每一角落的結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1項原因是所謂L/t不足。L/t是,塑膠流動的距離為L,成形品厚度為t時的比例。

改善方法:

改善塑膠的流動性,即選擇流動性良好的塑膠,提升加熱料筒的溫度,
以使熔融塑膠儘速流進模具內的每一末端,模具方面則應儘量減少、澆道、澆口的阻力,尤其是澆口的阻力。

 

第2項原因是由於從澆道到澆口的阻力不同,致使熔融塑膠在澆口的壓力產生差距所造成的,
屬這種原因的充填不足多發生在多模穴模具上。因此,多模穴模具至澆口的距離須相等,
而成對模穴的模具原則上採用尺寸及重量較接近的。修改方法是加大發生充填不足的模穴澆口,
若是具有多段射出功能的射出成形機,可在通過澆口以前將射出速度減低,
而通過澆口後才加快射出速度,便可改善充填不足。

 

第3項原因是模具內瓦斯氣殘留。為避免這種充填不足,模具的合模線,
頂出銷或嵌件周邊須有讓空氣逃出的間隙,同時在射出過程的最後段應放慢射出速度,
使得空氣有充分時間排出。

 

2) 凹陷

射出成形品的不良中,凹陷是出現機率相當高的缺陷。

在射出成形過程,被射出的熔融塑膠,與模具表面接觸則固化。
這時,因固化塑膠與熔融塑膠的密度不同,於是其厚度比模具空隙小,其程度與收縮率成比例,
而成形品的厚部與薄部的縮小程度是不相同的,且固化時間也不甚相同,這樣就容易發生凹陷。

其二,熔融塑膠要承受壓縮力,而在薄部前方的厚部,在薄部固化後不再受壓力,
則其收縮程度將較薄部為大,於是凹陷產生。另外,收縮率比較大的結晶性塑膠也較易發生凹陷。

 

防止凹陷的方法:在成形上持續保持壓力至熔融塑膠完全固化為止,在固化初期的保壓壓力應較大,
後段的保壓壓力需降低,在模具方面把澆口設於成形品厚部,以及加大澆口都是防止凹陷的方法。

 

3) 毛邊

模具在成形時,由於密合不良而使熔融的塑膠進入模腔後產生泄漏物,冷卻後粘附於零件上,
就是我們所指的毛邊。按照模具結構來分,社內通常把毛邊分為:靠破毛邊,擦破毛邊,配合毛邊,型合毛邊,
PL面毛邊等。產生毛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鎖模力不夠、模具本身PL面或入子靠破、
成形條件設置壓力過大、射速過快、成形材料溫度設定過高(料管溫度)或
滯留時間過長材料過火分解、)PL面或入子間異物附著、合模不緊等。

 

4) 燒焦

發生燒焦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模具內有空氣存在。當空氣受壓縮時會放熱,造成塑膠燒焦。
成形上如燒焦部位在塑膠流程的末端,可減少最後一段的射出速度,
如是熔合痕部位的燒焦,可把熔融塑膠流過發生溶合痕部位時的速度降低;模具上,可形成讓空氣逃逸的小溝。

 

5) 黑條線

這是成形品上的從澆口向塑膠流動方向出現黑線的現象,是塑膠分解變黑色的部分,
混進成形時產生的。這種分解,主要是由塑膠溫度過高而引起,但添加的難燃劑的分解也是原因之一。

霧面

產品的表面光澤不佳的現象。大部分原因是離型劑用量過多或模具拋光不足、刮傷所引起的。

銀絲痕

產品表面,順著塑膠流動方向出現銀白色條紋的現象。這是存在於熔融塑膠中的水分或揮發物,
在射出機內因受壓縮呈液狀的,擠出注嘴後由同於壓力降低而蒸發成氣體,
當塑膠固化時成為細泡的。因此,完全去除原料中水分,或防止原料分解則可預防這種不良。

流痕

產品表面,以澆口為中心發生格紋狀花紋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被射出的塑膠固化時,
有時與模具接觸,有時離開而引起的。防止不良的具體方法是放慢射出速度或提高塑膠溫度及模具溫度。
在易出現流痕的部分放慢射出速度,往後則把射出速度提高到不發生充填不足的程度,也是有效方法。

熔合線、合澆線

這現象是成形品有孔洞部分,或成形品的厚部中央部有薄部分,或採用2個以上澆口成形時發生的。
當熔融塑膠在射出成形機內流動時,塑膠流尖端部分的溫度難免稍微下降,
因此在塑膠再會合部位將形成互不熔合的痕線這就是熔合痕。
因應方法是,使用流動性良好的塑膠,把出現熔合痕部位的塑膠溫度升高,避免空氣阻擋塑膠流動等。
另外,排氣不良也是造成熔合痕的原因之一。

噴射痕

在成形表面產生以澆口為起點的蚯蚓狀條痕的現象。這是通過澆口的塑膠以帶狀接觸模具表面固化,
與後續的射出塑膠熔合產生的。這是塑膠以帶狀從澆口流出的側澆口模具才發生的不良,此外交疊澆口也會發生。
用針孔形澆口,潛入式澆口或薄膜澆口成形時可以改善這種不良的產生。

異物

這是異物摻進的現象,通常清除作業不充分,或再生品中有異物時發生,但射出成形機本身有損傷時也會發生。

光澤不均

是成形品表面光澤不均,部分光澤不同的現象。模具溫度過低,模具研磨不均勻或離型劑用量過多時容易發生這現象。

擦傷

是成形品表面受模具擦傷,留下擦痕的現象。
製作模具的疏忽或電鍍時,或在坡度小的部位形成細紋而造成與成形品脫模方向相反的反斜度時,
易發生擦傷。但是頂出銷不夠,或頂出銷偏於成形品的一方時,脫模不順而形成反斜度時也會發生擦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