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模角度對塑膠產品的設計影響
塑膠產品拔模角度設計簡介
塑膠產品在設計上通常會為了能夠輕易的使產品由模具脫離出來而需要在邊緣的內側和外側各設有一個『拔模角度』。
若然產品附有垂直外壁並且與開模方向相同的話,則模具在射出成型後需要很大的開模力才能打開,
且在模具開啟後,產品脫離模具的過程亦相信十分困難。
要是該產品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上已預留出拔模角度及所有接觸產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過程當中經過高度拋光的話,
脫模就變成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模拔角度考慮在產品設計的過程是不可或缺的。
拔模角度·不同材料的設計要點
材料名稱 | 拔模角度注意事項 |
ABS | 一般應用邊0.5°至1°就足夠。有時因為拋光紋路與出模方向相同,拔模角度可接近至零。有紋路的側面需每深0.025mm增加1°拔模角度。正確的拔模角度可向蝕紋供應商取得。 |
PC | 拔模角度是在部件的任何一邊或凸起的地方要有的,包括上模和下模的地方。一般光華的表面1.5°至2°已很足夠,然而有蝕紋的表面是要求額外的拔模角度,以每深0.25mm增加1°拔模角度。 |
PET | 塑膠成品的肋骨,支柱邊壁、流道壁等,如其拔模角度能夠達到0.5°就已經足夠。 |
PS | 0.5°的拔模角度是極細的,1°的拔模角度是標準方法,太小的拔模角度會使部件難於脫離模腔。無論如何,任何的拔模角度總比無角度為佳。若部件有蝕紋的話,如皮革紋的深度,每深0.025mm就多加1°拔模角度。 |
LCP | 因為液晶共聚物有高的模數和低的延展性,倒扣的設計應要避免。在所有的肋骨、壁邊、支柱等凸出膠位以上的地方均要有最小0.2-0.5°的拔模角度。若壁邊比較深或沒有磨光表面和有蝕紋等則有需要加額外的0.5-1.5°以上。 |
PBT | 若部件表面光潔度好,需要1/2°最小的拔模角度。經蝕紋處理過的表面,每增加0.03mm深度就需要加大1°拔模角度。 |